2002/6
說到VB,雖然早在約20多年前就在8位元電腦上接觸了Basic,教我第一個程式是正在上大學的叔叔,其間斷斷續續一直有在自修Basic或QBasic,可惜都沒辦法很有系統地學好:一來小學時的邏輯概念訓練得還不夠健全,而中學的課業壓力又重,沒有很充分的時間去理解程式編排與變化;其次就是沒有一個好的應用環境讓我可以磨練寫程式的功力,環境真的很重要,因此要學習好任何一樣東西,儘量先營造出適合學習的環境,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後來開始接觸VB,是上大學受到室友與學校專題的影響,那時才真正開始對程式的架構有一點概念,不過接觸的時間依舊很短,所以也沒能學到將VB應用自如的程度。此時的網路發展正到了一個飛速成長的階段,大量的資料被整理放上Internet,這時才是我學好VB真正的契機。
**************************************************************************
進公司後第一個用VB寫的程式,是AT2051數位溫度計的連線程式,這是我第一次對編碼與通訊可以完整且有系統地學會的好機會,也是在此時,我對ASCII碼、MSComm元件、Timer用法有了全盤熟悉的學習環境。
因為寫書的需求,除了連線程式外,還需要撰寫燒錄器的燒錄程式,以及連線資料與Excle圖表結合的程式,這些都是以往完全沒接觸過的領域,說實在的,當初面對這樣的題目,心裡的壓力還不小,哈哈~~
接下來就來分享一下我學習VB的一些經驗吧!
1. 主題很重要:
前面落落長的內容裡,提到一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寫程式一定要有環境,一定要確定一個主題並全力去完成,這樣才能真正學好程式。一般來說,對自動控制系統而言,PC端的程式多半屬於『人機介面』的程式應用,他需要具備一些連線功能,最好能存取檔案,記錄數據並匯成表格,還有一些簡單的邏輯判斷跟IO控制參數,這樣的主題可以很全面地學好VB各個物件的整合與應用。
少了這樣的主題,就容易變成只是很單純地練習VB用法,很難去發現應用過程該注意的一些邏輯排列或使用限制,學VB也會變得比較沒有效率。
2. 善用MSDN:
MSDN是語法的資料庫,所有在VB裡面的語法都可以在這裡查到相關的訊息,不過MSDN並不是那麼平易近人,查到了相關的內容之後,建議還是Google一下有沒有別人使用的心得或範例,這樣會比較容易理解。
3. 不要用自己看不懂的語法:
很多人在網路上抓到了一些範例,覺得它的功能很好用就照單全收,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些功能需要調整或升級,卻完全不知要從何改起,不管從哪裡切入都改不好!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問題,建議你寫程式盡量用自己熟悉的語法就好,if else跟for next的用法可以滿足大多數邏輯判斷跟迴圈應用,撰寫時在適當的地方加上判斷的註解,將來不管是自己要維護或是和別人的程式結合都會變得很輕鬆。
不要以為用很艱深的語法就叫功力深厚,因為語法本身有沒有效率?是不是經過最佳化?物件跟物件之間的使用條件相不相容?這些才是撰寫程式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4. 養成多參觀別人程式的好習慣:
多看別人的程式,可以學習別人撰寫程式的邏輯思考模式,有缺點的地方可以提醒自己要改進,優點則可以想辦法在自己的程式中加入,同時也可以訓練除錯與整合的技巧,好處多多唷~~
其實不僅僅是VB,大多數的程式撰寫都要養成這樣的習慣,雖說這些日子以來,微軟開始有點被蘋果追著打的感覺,但主流上還是很多人用微軟的環境進行開發,強勢的單晶片幾乎是清一色把開發環境都建立在Windows XP上面,所以不需要太早對微軟喪失信心,只是憂患意識使然,多學習一些其他平台的程式開發還是必要的。
強烈推薦這個作者:http://www.hmhsieh.idv.tw/kjasp/ch16/Vb/VBMAIN.HTM
基本上我當時都是看他的書學VB的。
以上就是一些心得分享,謝謝收看。下一篇文章,我們來認識一下電路與電子零件吧!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我在旗威的日子 (一) -- 校稿
2002/5 ~ 2002/8
前文提到:進入公司後的第一個工作是校稿。
***************************************************************
對8051還完全陌生的我,進到公司的第一份工作是協助『8051單晶片 徹底研究』系列叢書做校稿。
http://www.chipware.com.tw/chinese/8051-1.htm
http://www.chipware.com.tw/chinese/8051-2.htm
http://www.chipware.com.tw/chinese/8051-3.htm
同時間除了校稿,也寫了一些相關的應用文章放在書裡,初版因版面太大頁數太多,所以把一本拆成了三本,可是這一拆卻變成份量稍嫌不足,因此一鼓作氣補上了許多的應用範例,其中有小小一部分算是我的學習心得整理。前前後後約三個月時間,我學好了8051並開始進行產品開發,這全都歸功於這三本書的功勞!
來提一下校稿的心得吧。
你覺得校稿的樣子應該像什麼?一直看著內容找錯字?嗯......大致上來說這是一個對的方向,但什麼叫錯字?某些特別改掉常用的詞彙,將兩個或三個不同的詞拼湊起來的新詞,算不算錯字?這的確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嚴格來說,校稿還是要分性質來訂定方向,才不會矯枉過正。
拿我所校稿的專業書籍為例,在校稿時要針對人性習慣的弱點去校正:
1. 英文的不敏感性:大小寫使用時機,單位符號使用。
這一類的文字並不是我們所常用的,在前幾次校稿時很容易被忽略,因此我會特別訂下每一次校正時所要校正的焦點,如果是針對英文用詞或是單位,那麼整篇文章我就只看英文字跟單位符號就好。
2. 標點符號的統一性:全半形,特殊單位標記。(幣值符號,溫度符號)
標點符號的校正很令人困擾,其中還不乏有空格去影響排版的問題,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要理解原稿撰寫時的習慣,善用文書排版工具中的『替代』功能,像我們常用的『......』,在全形狀態下是以兩個『…』去完成的,為了讓頁面排版時的閱讀感要很舒適流暢,標點符號的使用與安排是很重要的。
3. 正式名稱與俗稱混用:
這雖然不算是錯誤,但是因為技術用語常有一些別於正名的稱呼方式,如果沒有特別交待,往往會造成閱讀的困擾。舉例來說,MCU也可以稱為micon(埋控),又可以說成微處理器、微控制器,這些說法如果全部隨機地出現在書的各個角落,那麼就會讓人覺得書不是一個人完成的,又或者閱讀上有不連貫,沒有一氣呵成的感受。因此校稿時要留意這一類的用語,盡量能一致比較好。
4. 習以為常的錯誤用法:
"Intel" 跟 "intel" 哪一個寫法才對?"Acer" 跟 "acer" 哪一個寫法才對?
我們常以為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應該大寫,但對商標來說,有時第一個字母是小寫才對,有興趣的人不妨去研究一下,我們在校稿的時候,對這些細節也是要很注意的。
再來,人的眼睛準確對焦的持續時間,大約在40~60秒之間,接著會有1~2秒是屬於idle的狀態,在idle狀態下恢復對焦的瞬間,最容易抓到 "bug",校稿時要善用這短短的瞬間,別讓眼睛長時間太專注在文字上,既累又沒有效率。
當然,校稿也考驗一個人的文學造詣,成語誤用的情況其實還蠻常見的,不單單只是錯別字要校正,措詞上更要避免模糊不清的雙關用法,才不會造成讀者對技術知識的誤解,以上就是一些校稿的心得分享,請看倌們不吝指教。
前文提到:進入公司後的第一個工作是校稿。
***************************************************************
對8051還完全陌生的我,進到公司的第一份工作是協助『8051單晶片 徹底研究』系列叢書做校稿。
http://www.chipware.com.tw/chinese/8051-1.htm
http://www.chipware.com.tw/chinese/8051-2.htm
http://www.chipware.com.tw/chinese/8051-3.htm
同時間除了校稿,也寫了一些相關的應用文章放在書裡,初版因版面太大頁數太多,所以把一本拆成了三本,可是這一拆卻變成份量稍嫌不足,因此一鼓作氣補上了許多的應用範例,其中有小小一部分算是我的學習心得整理。前前後後約三個月時間,我學好了8051並開始進行產品開發,這全都歸功於這三本書的功勞!
來提一下校稿的心得吧。
你覺得校稿的樣子應該像什麼?一直看著內容找錯字?嗯......大致上來說這是一個對的方向,但什麼叫錯字?某些特別改掉常用的詞彙,將兩個或三個不同的詞拼湊起來的新詞,算不算錯字?這的確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過嚴格來說,校稿還是要分性質來訂定方向,才不會矯枉過正。
拿我所校稿的專業書籍為例,在校稿時要針對人性習慣的弱點去校正:
1. 英文的不敏感性:大小寫使用時機,單位符號使用。
這一類的文字並不是我們所常用的,在前幾次校稿時很容易被忽略,因此我會特別訂下每一次校正時所要校正的焦點,如果是針對英文用詞或是單位,那麼整篇文章我就只看英文字跟單位符號就好。
2. 標點符號的統一性:全半形,特殊單位標記。(幣值符號,溫度符號)
標點符號的校正很令人困擾,其中還不乏有空格去影響排版的問題,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要理解原稿撰寫時的習慣,善用文書排版工具中的『替代』功能,像我們常用的『......』,在全形狀態下是以兩個『…』去完成的,為了讓頁面排版時的閱讀感要很舒適流暢,標點符號的使用與安排是很重要的。
3. 正式名稱與俗稱混用:
這雖然不算是錯誤,但是因為技術用語常有一些別於正名的稱呼方式,如果沒有特別交待,往往會造成閱讀的困擾。舉例來說,MCU也可以稱為micon(埋控),又可以說成微處理器、微控制器,這些說法如果全部隨機地出現在書的各個角落,那麼就會讓人覺得書不是一個人完成的,又或者閱讀上有不連貫,沒有一氣呵成的感受。因此校稿時要留意這一類的用語,盡量能一致比較好。
4. 習以為常的錯誤用法:
"Intel" 跟 "intel" 哪一個寫法才對?"Acer" 跟 "acer" 哪一個寫法才對?
我們常以為名字的第一個字母應該大寫,但對商標來說,有時第一個字母是小寫才對,有興趣的人不妨去研究一下,我們在校稿的時候,對這些細節也是要很注意的。
再來,人的眼睛準確對焦的持續時間,大約在40~60秒之間,接著會有1~2秒是屬於idle的狀態,在idle狀態下恢復對焦的瞬間,最容易抓到 "bug",校稿時要善用這短短的瞬間,別讓眼睛長時間太專注在文字上,既累又沒有效率。
當然,校稿也考驗一個人的文學造詣,成語誤用的情況其實還蠻常見的,不單單只是錯別字要校正,措詞上更要避免模糊不清的雙關用法,才不會造成讀者對技術知識的誤解,以上就是一些校稿的心得分享,請看倌們不吝指教。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我在旗威的日子 (序)
進入旗威已經邁入第十個年頭,回顧過去九年多的時光,真的學習到很多的工作經驗,不管是愉快的或是令人鬱悶的!為了記錄這段時間的工作心得,反省得失,為下一個十年的規劃做修正,於是我開始認真的重新審閱近十年來的工作日誌,整理出一些值得分享的經驗,而這些寶貴的經驗,我把他們取名為『我在旗威的日子』。
2002/4
身為一個社會新鮮人,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找工作,剛退伍的我構想很簡單:不管什麼工作都OK,先求有再求好。人一旦開始工作,生活的步調就不會停滯下來,經濟來源就不再是米蟲模式。人可以獨立生活的時候,才能好好構思符合自己未來的出路,在米蟲模式下很容易讓週遭的人左右了自己未來的方向。所以,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NOVA當技術諮詢小老師,是一份兼差,而在兼差的同時一邊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正職工作。
後來透過BBS找到了旗威科技,就這樣一頭栽進了自動控制系統的領域裡,一直工作到現在,而在同期,我還是繼續在NOVA上班,到現在還記得退伍上班後,我整整半年沒放假,第一個假日是雙十國慶(同時也是我的結婚紀念日,哈哈)。在這時期有個值得分享的經驗,就是面試的技巧與如何挑選符合自己的工作。
應徵工作的技巧
其實直到最近,還是一直有在當面試官,我最直接的建言是:面試絕對不是客觀的,不被錄取只代表了你不適合你所應徵的工作,並不代表所有的工作都不適合你,更不代表你是不好的!千萬別因此喪失了動力或信心,有更多時候是因為你太好了,應該到更多工的位置上去工作,而不是簡單而反覆的位置上。面試法則裡唯一的真理,就是一定要不斷充實自己的能力,每一次都要全力以赴,畢竟機會只有一次!要嘛就是錄取,不然就是謝謝再聯絡。
2002/5
進入旗威後的第一個工作是校稿。下篇文章來分享一下校稿的技巧吧!
**************************************************************
學而時習之,溫故可以知新。
2002/4
身為一個社會新鮮人,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找工作,剛退伍的我構想很簡單:不管什麼工作都OK,先求有再求好。人一旦開始工作,生活的步調就不會停滯下來,經濟來源就不再是米蟲模式。人可以獨立生活的時候,才能好好構思符合自己未來的出路,在米蟲模式下很容易讓週遭的人左右了自己未來的方向。所以,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NOVA當技術諮詢小老師,是一份兼差,而在兼差的同時一邊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正職工作。
後來透過BBS找到了旗威科技,就這樣一頭栽進了自動控制系統的領域裡,一直工作到現在,而在同期,我還是繼續在NOVA上班,到現在還記得退伍上班後,我整整半年沒放假,第一個假日是雙十國慶(同時也是我的結婚紀念日,哈哈)。在這時期有個值得分享的經驗,就是面試的技巧與如何挑選符合自己的工作。
應徵工作的技巧
其實直到最近,還是一直有在當面試官,我最直接的建言是:面試絕對不是客觀的,不被錄取只代表了你不適合你所應徵的工作,並不代表所有的工作都不適合你,更不代表你是不好的!千萬別因此喪失了動力或信心,有更多時候是因為你太好了,應該到更多工的位置上去工作,而不是簡單而反覆的位置上。面試法則裡唯一的真理,就是一定要不斷充實自己的能力,每一次都要全力以赴,畢竟機會只有一次!要嘛就是錄取,不然就是謝謝再聯絡。
2002/5
進入旗威後的第一個工作是校稿。下篇文章來分享一下校稿的技巧吧!
**************************************************************
學而時習之,溫故可以知新。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充電一下 -- 分類
好久沒有更新文章了
自從被醫生診斷為過勞之後
睡覺時間變早也變長了
醫生還囑咐不能跑去運動
因為我的工作量跟運動量所消耗的能量
遠遠超過我所吸收的營養
要等我的症狀有明顯緩解後
再從簡單的運動開始
現在就是竭盡所能地多休息
到底這段時間都在忙些什麼
怎麼會過勞呢?
跟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又有什麼關聯呢?
這其中是很有故事性的
不過為了不偏離主題太遠
故事會盡量長話短說
言歸正傳
今天的主題是『分類』
從很小很小
我們就被教育著許多自我管理的課題
而『分類』就是最基礎的課題之一
玩具要分類收好
文具要分類放好
書本要分類擺好
衣服要分上衣、褲子、冬天、夏天分別折好、掛好
抽屜的東西不要全部亂塞
要依物品的使用習慣分類
這樣才不會找不到......
OK!
到此為止有沒有看出一點端倪了?
分類對自我管理來說
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然而很多時候
分類不但沒有彰顯它的重要
反而還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與打亂生活步調
原因就出在:
每個人的分類標準不同。
而要讓分類標準一致,是會讓人過勞的!!
基本上來說
分類可以針對幾個方向來討論:
第一個是分類的概念
第二個是分類的作法
第三個是分類的影響
分類就概念上來說
它是一種歸納能力與平行思考的體現
應用於生活上
不外乎食衣住行育樂的分類
工作上來說
不外乎輕重緩急的分類
這些分類習慣會依照每個人養成環境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但很多經驗是可以重疊的
只是重疊的部分多與寡
而分類的重點
就在找出多數人經驗重疊的方向,並把它確立為分類的類別。
舉個工作上的實例來說吧:
甲客戶是生產電捲門的廠商
乙客戶是生產電動起子的廠商
丙客戶是組裝冷氣的廠商
在某個層面上來分類
他們是屬於同一類的客戶
因為他們都需要馬達控制
不過甲客戶需求的可能是高電壓的DC有刷馬達或是AC感應馬達的控制
乙客戶可能需要低壓的DC有刷或無刷馬達的控制
丙客戶需要的是壓縮機與風扇的馬達控制
對一個專門設計馬達控制板的研發商來說
這些都是可以接觸的領域
然而在處理的態度上卻不能當成同一類的商品來看
因為市場鎖定的族群差異是很大的
如果把對甲客戶的成功設計經驗移轉到乙客戶
很可能變成市場接受度最低的產品
如果把乙客戶的成功設計經驗移轉到丙客戶
很可能變成使用時最不安全的產品
由上述例子來看
我們知道分類是一種藝術
它可以很直接的把一個人的氣度與成長經歷一覽無遺
當然,如果你的等級夠高的話
藉由一個人的分類習慣
甚至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所有行為模式跟當下所有可能遇到的順境與逆境
很神奇吧!
接下來要談談分類的作法
前面其實已經有帶到
分類的方向是要找出多數人重疊的經驗
並將其確立為一個類別
讓大家來遵循
在某個程度上
這樣的分類方法可以掌握多數人的習慣
並協助少數人 "養成" 習慣
這是很重要的!
因為習慣的養成
可以建立起一個環境的諧和度
減少相處時的摩擦
這樣就可以有效率地進行很多活動
減少人力與時間的浪費
並創造最大的群體利益
不過
分類最常遇到的問題
往往是:大家都沒有重疊的經驗。
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彼此陌生的小團體中
因此要做好分類
其實 "社交" 是很關鍵的作法之一
因為透過表決來決定分類的作法
較適合在人數眾多的環境
人是被動的
當環境中有一股前衝的力量時
除非跟自己的背景有很大的抵觸
不然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跟著這股力量走
這個力量就是分類的魅力
因此少了這一股力量
就必須透過大量的社交去建立經驗的重疊
(又提到另一個課題:大量社交也是會過勞的呀!!!)
再舉個實例來說吧:
小明的爸媽是大學教授
小華的爸媽是生產線上的作業員
小強的爸媽是養豬的農家
三個人因工作關係被分發到一個研發團隊去
小明一接到案子就喜歡大談闊論
把案子的時程規劃好
也把大家的工作都分配好
直接遞給主管去決策
小華則是看到案子後
就去找一大堆的資料印出來給大家看
可是主管如果沒分配到她的工作
她也就只會印印資料而已
小強既不能在第一時間看出案子該如何規劃
也不會找跟案子有關的資料
所以他總是只能默默接受主管交付給他的資料與分配工作
很努力的吸收消化並轉為實際的工作進度
如果有一天
主管撤離了這個團隊
依照這樣的相處關係
你能夠幫這三個人想好一個合適的配合模式嗎?
(請在下面留言,我會告訴你這樣分配的好壞優缺唷!!)
最後來談談分類的影響:
『急事緩辦,緩事快辦。』這是從分類的影響所做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決策
一旦被歸類為急事
代表了它的重要性與變數很大
只能成功不許失敗
面對急事時如果只想到要急著完成
就容易忽略可能發生的變數
欠缺考慮的計畫
不但會增加任務失敗的機率
還會打擊整個工作團隊的鬥志
而不要緊的事
往往是最需要快速完成的
因為人很容易遺忘
一旦擱置了案子
就很容易忘記要做
而這類不重不要的工作
在面對大案子的同時
最容易被忽略
直到它不能再被忽略的時候
往往會跟重要的事搭在一起處理
不但會誤了正事
也會把原來很容易處理的工作加大了變數
有了明確的類別
其實接下來就要考驗垂直思考的能力
一個分類的影響
並不會在分類好的當下就決定了好壞
還要跟這類別底下垂直實現的資源是否能有效吻合有所關聯
一個好的分類
當然可以提高資源的整合度
但如果忽略少數非重疊經驗的變數
還是會增加失敗的機會
**************************************************************
有效的思考,是冥想。
無效的思考,是幻想。
希望本文可以給大家多一些冥想的空間,謝謝觀賞。
自從被醫生診斷為過勞之後
睡覺時間變早也變長了
醫生還囑咐不能跑去運動
因為我的工作量跟運動量所消耗的能量
遠遠超過我所吸收的營養
要等我的症狀有明顯緩解後
再從簡單的運動開始
現在就是竭盡所能地多休息
到底這段時間都在忙些什麼
怎麼會過勞呢?
跟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又有什麼關聯呢?
這其中是很有故事性的
不過為了不偏離主題太遠
故事會盡量長話短說
言歸正傳
今天的主題是『分類』
從很小很小
我們就被教育著許多自我管理的課題
而『分類』就是最基礎的課題之一
玩具要分類收好
文具要分類放好
書本要分類擺好
衣服要分上衣、褲子、冬天、夏天分別折好、掛好
抽屜的東西不要全部亂塞
要依物品的使用習慣分類
這樣才不會找不到......
OK!
到此為止有沒有看出一點端倪了?
分類對自我管理來說
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然而很多時候
分類不但沒有彰顯它的重要
反而還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與打亂生活步調
原因就出在:
每個人的分類標準不同。
而要讓分類標準一致,是會讓人過勞的!!
基本上來說
分類可以針對幾個方向來討論:
第一個是分類的概念
第二個是分類的作法
第三個是分類的影響
分類就概念上來說
它是一種歸納能力與平行思考的體現
應用於生活上
不外乎食衣住行育樂的分類
工作上來說
不外乎輕重緩急的分類
這些分類習慣會依照每個人養成環境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但很多經驗是可以重疊的
只是重疊的部分多與寡
而分類的重點
就在找出多數人經驗重疊的方向,並把它確立為分類的類別。
舉個工作上的實例來說吧:
甲客戶是生產電捲門的廠商
乙客戶是生產電動起子的廠商
丙客戶是組裝冷氣的廠商
在某個層面上來分類
他們是屬於同一類的客戶
因為他們都需要馬達控制
不過甲客戶需求的可能是高電壓的DC有刷馬達或是AC感應馬達的控制
乙客戶可能需要低壓的DC有刷或無刷馬達的控制
丙客戶需要的是壓縮機與風扇的馬達控制
對一個專門設計馬達控制板的研發商來說
這些都是可以接觸的領域
然而在處理的態度上卻不能當成同一類的商品來看
因為市場鎖定的族群差異是很大的
如果把對甲客戶的成功設計經驗移轉到乙客戶
很可能變成市場接受度最低的產品
如果把乙客戶的成功設計經驗移轉到丙客戶
很可能變成使用時最不安全的產品
由上述例子來看
我們知道分類是一種藝術
它可以很直接的把一個人的氣度與成長經歷一覽無遺
當然,如果你的等級夠高的話
藉由一個人的分類習慣
甚至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所有行為模式跟當下所有可能遇到的順境與逆境
很神奇吧!
接下來要談談分類的作法
前面其實已經有帶到
分類的方向是要找出多數人重疊的經驗
並將其確立為一個類別
讓大家來遵循
在某個程度上
這樣的分類方法可以掌握多數人的習慣
並協助少數人 "養成" 習慣
這是很重要的!
因為習慣的養成
可以建立起一個環境的諧和度
減少相處時的摩擦
這樣就可以有效率地進行很多活動
減少人力與時間的浪費
並創造最大的群體利益
不過
分類最常遇到的問題
往往是:大家都沒有重疊的經驗。
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彼此陌生的小團體中
因此要做好分類
其實 "社交" 是很關鍵的作法之一
因為透過表決來決定分類的作法
較適合在人數眾多的環境
人是被動的
當環境中有一股前衝的力量時
除非跟自己的背景有很大的抵觸
不然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跟著這股力量走
這個力量就是分類的魅力
因此少了這一股力量
就必須透過大量的社交去建立經驗的重疊
(又提到另一個課題:大量社交也是會過勞的呀!!!)
再舉個實例來說吧:
小明的爸媽是大學教授
小華的爸媽是生產線上的作業員
小強的爸媽是養豬的農家
三個人因工作關係被分發到一個研發團隊去
小明一接到案子就喜歡大談闊論
把案子的時程規劃好
也把大家的工作都分配好
直接遞給主管去決策
小華則是看到案子後
就去找一大堆的資料印出來給大家看
可是主管如果沒分配到她的工作
她也就只會印印資料而已
小強既不能在第一時間看出案子該如何規劃
也不會找跟案子有關的資料
所以他總是只能默默接受主管交付給他的資料與分配工作
很努力的吸收消化並轉為實際的工作進度
如果有一天
主管撤離了這個團隊
依照這樣的相處關係
你能夠幫這三個人想好一個合適的配合模式嗎?
(請在下面留言,我會告訴你這樣分配的好壞優缺唷!!)
最後來談談分類的影響:
『急事緩辦,緩事快辦。』這是從分類的影響所做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決策
一旦被歸類為急事
代表了它的重要性與變數很大
只能成功不許失敗
面對急事時如果只想到要急著完成
就容易忽略可能發生的變數
欠缺考慮的計畫
不但會增加任務失敗的機率
還會打擊整個工作團隊的鬥志
而不要緊的事
往往是最需要快速完成的
因為人很容易遺忘
一旦擱置了案子
就很容易忘記要做
而這類不重不要的工作
在面對大案子的同時
最容易被忽略
直到它不能再被忽略的時候
往往會跟重要的事搭在一起處理
不但會誤了正事
也會把原來很容易處理的工作加大了變數
有了明確的類別
其實接下來就要考驗垂直思考的能力
一個分類的影響
並不會在分類好的當下就決定了好壞
還要跟這類別底下垂直實現的資源是否能有效吻合有所關聯
一個好的分類
當然可以提高資源的整合度
但如果忽略少數非重疊經驗的變數
還是會增加失敗的機會
**************************************************************
有效的思考,是冥想。
無效的思考,是幻想。
希望本文可以給大家多一些冥想的空間,謝謝觀賞。